服务热线
180-5003-0233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隔膜分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隔膜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隔膜进行分切处理,经常使用的刀具包括直刀分切和圆切刀分切,其中,直刀分切由于定点磨损不耐用,且端面质量较差,易出现翘边、波浪边等问题;圆切刀分切由于刀具所有刃口均为循环使用,刀具寿命较长,且分切形式为剪切,分切质量较好,但是圆切刀分切由于结构原因,调刀时间较长,调节不灵活,且会因为隔膜厚度不同或者存在褶皱等原因,造成圆切刀分切时夹刀,从而导致个别区域切不开,造成隔膜撕裂断膜,或者未切开两卷隔膜收卷到一个管芯上,影响多卷甚至整批。因此,如何开发一款新型的切刀结构,以保证隔膜的分切质量,同时刀具安装调节方便快捷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单独模式的切刀分切质量不易保证或调刀不方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包括圆刀上刀轴和直刀刀轴,所述圆刀上刀轴的两端安装在隔膜分切机的机架上,所述圆刀上刀轴上安装有多组圆切刀,所述直刀刀轴的两端通过直刀刀架安装在隔膜分切机的机架上,所述直刀刀轴上安装有多组直刀组件,所述圆刀上刀轴和直刀刀轴上下并排设置且二者对面安装有圆刀下刀轴,隔膜分切时从所述圆切刀和所述圆刀下刀轴之间通过并通过所述圆切刀切断分离,未割断的位置经过所述直刀刀轴时通过所述直刀组件进行二次切割。
进一步的,所述直刀组件包括直切刀和直刀安装座,所述直切刀通过所述直刀安装座安装在所述直刀刀轴上。
再进一步的,所述直刀刀架采用纵向微摆结构,在隔膜分切的整个过程中,所述直切刀始终处于纵向微量移动状态。
再进一步的,所述直切刀选用厚度0.1mm及以下的超薄刀具,所述直切刀与所述圆刀上刀轴上的刀槽刃口贴合,且直切刀与所述圆切刀距离小于40mm。
再进一步的,隔膜从所述圆刀上刀轴和圆刀下刀轴之间穿过时,增大与所述圆刀下刀轴的刀轴包角。
再进一步的,所述直切刀和所述圆切刀可单独工作实现隔膜的分切作业,直切刀和所述圆切刀也可配合实现隔膜的分切作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圆刀上刀轴和直刀刀轴,多个圆切刀等间距安装在圆刀上刀轴上,多个直刀组件等间距安装在直刀刀轴上,且圆切刀上圆切刀位置与所述直刀组件上的直切刀位置一一对应;正常情况下,切断时隔膜会从圆刀上刀轴和直刀刀轴的中间穿过,分切作业使用圆切刀分切,隔膜经过圆切刀剪切之后被切开。隔膜被圆切刀剪切后,在收卷张力的作用下,分切开的隔膜横向会适当收缩变窄,因此在经过直切刀时,隔膜端面不与直切刀接触或者微微接触,但是并不发生切割,不影响产品端面质量,经过过辊到收卷处完成产品收卷作业;当隔膜因为种种因素没有被圆切刀彻底分切开时,在经过后续的直切刀时会被直切刀划切开,直切刀分切配合下方圆切刀的支撑,隔膜一定会被切开,然后经过过辊到达收卷,完成分切作业。由于上刀分切形式不同,如果发现隔膜没有被圆切刀剪切开,而是被直切刀切开,当这一批隔膜完成分切后,要及时对圆切刀进行调整,并检查直切刀的使用寿命,及时进行更换。为改善直切刀与隔膜定点分切磨损问题,以及直切刀与下方的圆切刀贴合磨损的问题,直切刀与圆切刀贴合量要控制的尽量小,二者的贴合力小一点,摩擦力就会变小,从而磨损就会减少;且直刀刀架做成纵向微摆结构,在分切的整个过程中,直切刀始终处于纵向微量移动状态;从而进一步减小直切刀与隔膜及与圆切刀贴合定点磨损造成刀具寿命降低,和减小因刀具磨损对产品切割端面质量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上下双切刀的布置可以有效的保证隔膜被全部切开,圆切刀和直切刀均贴靠下方的刀刃口端面,两个刀的切割在一直线上,且两种刀具切割点非常近,有效避免了双刀分切错层的问题,且直切刀的采用纵向微摆结构减小了直切刀与圆切刀的贴合及刀具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分切刀具的分切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刀轴包角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圆刀上刀轴;2、圆切刀;3.直刀刀轴;4、直刀组件;401、直切刀;402、直刀安装座;5、直刀刀架;6、第一过辊;7、圆刀下刀轴;8、第二过辊。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包括圆刀上刀轴1和直刀刀轴2,所述圆刀上刀轴1的两端安装在隔膜分切机的机架上,所述圆刀上刀轴1上安装有多组圆切刀2,所述直刀刀轴2的两端通过直刀刀架5安装在隔膜分切机的机架上,所述直刀刀轴2上安装有多组直刀组件4,所述圆刀上刀轴1和直刀刀轴2上下并排设置且二者对面安装有圆刀下刀轴7,隔膜分切时从所述圆切刀2和所述圆刀下刀轴7之间通过并通过所述圆切刀2切断分离,未割断的位置经过所述直刀刀轴2时通过所述直刀组件4进行二次切割,多组圆切刀2与多组直刀组件4的安装位置一一对应,且圆切刀和直切刀的位置和组数可根据隔膜切开的规格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圆刀分切是通过圆刀上刀轴和圆刀下刀轴上的圆切刀配合剪切的,上方的圆切刀直接安装在圆刀上刀轴上,下方的圆切刀和控制尺寸的间隔环组合安装在圆刀下刀轴上,工作时上方圆切刀进到下方的圆切刀的缝隙里贴紧转动实现剪切功能。
具体的所述直刀组件4包括直切刀401和直刀安装座402,所述直切刀401通过所述直刀安装座402安装在所述直刀刀轴2上。所述直刀刀架5采用纵向微摆结构,在隔膜分切的整个过程中,所述直切刀401始终处于纵向微量移动状态,以减少直切刀和下方圆切刀的接触,从而减小磨损,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所述直切刀401选用厚度0.1mm及以下的超薄刀具,所述直切刀401与所述圆刀上刀轴1上的刀槽刃口贴合,且直切刀401与所述圆切刀距离小于40mm。
如图3所示,隔膜从所述圆刀上刀轴1和圆刀下刀轴7之间穿过时,增大与所述圆刀下刀轴7的刀轴包角;包角是隔膜经过某根过辊时与辊接触部分与过辊中心形成的角度,这里指的是隔膜与圆刀下刀轴形成的包角。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隔膜从分切机一侧的放卷装置上的大隔膜卷轴抽出,依次经过多个圆刀下刀轴7、第一过辊6从圆刀上刀轴1和直刀刀轴2之间穿过,分切后在经过圆刀下刀轴7分别缠绕在多个第二过辊8上,原始隔膜从圆刀上刀轴1的上方经过时,圆刀上刀轴上的多个圆切刀2将原始隔膜切开,在收卷张力的作用下,分切开的隔膜横向会适当收缩变窄,因此在经过直切刀401时,隔膜端面不与直切刀接触或者微微接触,但是并不发生切割,不影响产品端面质量,经过过辊到收卷处完成产品收卷作业;当隔膜因为种种因素没有被圆切刀彻底分切开时,在经过后边的直切刀时会被直切刀划切开,直切刀分切配合下方圆切刀的支撑,隔膜一定会被切开,然后经过过辊到达收卷,完成分切作业。该设备在使用时,直切刀和所述圆切刀可单独工作实现隔膜的分切作业,也可配合实现隔膜的分切作业,切割效率高,质量好,且刀具磨损较小,刀具寿命延长。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刀上刀轴(1)和直刀刀轴(3),所述圆刀上刀轴(1)的两端安装在隔膜分切机的机架上,所述圆刀上刀轴(1)上安装有多组圆切刀(2),所述直刀刀轴(3)的两端通过直刀刀架(5)安装在隔膜分切机的机架上,所述直刀刀轴(3)上安装有多组直刀组件(4);所述圆刀上刀轴(1)和直刀刀轴(3)上下并排设置且二者对面安装有圆刀下刀轴(7),隔膜分切时从所述圆切刀(2)和所述圆刀下刀轴(7)之间通过并通过所述圆切刀(2)切断分离,未割断的位置经过所述直刀刀轴(3)时通过所述直刀组件(4)进行二次切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刀组件(4)包括直切刀(401)和直刀安装座(402),所述直切刀(401)通过所述直刀安装座(402)安装在所述直刀刀轴(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刀刀架(5)采用纵向微摆结构,在隔膜分切的整个过程中,所述直切刀(401)始终处于纵向微量移动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切刀(401)选用厚度0.1mm及以下的超薄刀具,所述直切刀(401)与所述圆刀上刀轴(1)上的刀槽刃口贴合,且直切刀(401)与所述圆切刀距离小于4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其特征在于:隔膜从所述圆刀上刀轴(1)和圆刀下刀轴(7)之间穿过时,增大与所述圆刀下刀轴(7)的刀轴包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切刀(401)和所述圆切刀可单独工作实现隔膜的分切作业,直切刀(401)和所述圆切刀也可配合实现隔膜的分切作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膜用双分切刀具装置,包括圆刀上刀轴和直刀刀轴,所述圆刀上刀轴的两端安装在隔膜分切机的机架上,所述圆刀上刀轴上安装有多组圆切刀,所述直刀刀轴的两端通过直刀刀架安装在隔膜分切机的机架上,所述直刀刀轴上安装有多组直刀组件,隔膜分切时从所述圆切刀和所述直刀组件之间通过并通过所述圆切刀切断分离。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上下双切刀的布置可以有效的保证隔膜被全部切开,圆切刀和直切刀均贴靠下方的刀刃口端面,两个刀的切割在一直线上,且两种刀具切割点非常近,有效避免了双刀分切错层的问题,且直切刀的采用纵向微摆结构减小了直切刀与圆切刀的贴合及刀具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徐锋;袁海朝;邓云飞;马文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金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2.03
技术公布日:2019.07.05